共话“良田守护经”!高标准农田建设绘就广汉管护新图景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07 作者:未知 点击:4次
“沟渠日常维护要不要设专人负责?”“道路需不需要拓宽延长!”近日,在连山镇、金鱼镇院坝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及利用意见征集坝坝会在此举行。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与种植大户、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共同围绕2024年完工的高标准农田的后续管护工作展开热烈讨论。
“现在设施建好了,怎么维护是关键。”连山镇沙堆村村民李宏率先发言,“高标准农田建设确实给我们的生产带来了很大便利,现在春灌不愁水、收割机直接开到田头,但还有2公里多沟渠和机耕道没连通,能不能尽快补上?”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立即回应,“我们正在制定方案,把未完善沟渠、道路纳入2025年计划,并设置管护基金用于日常维修。”
他的答复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现场讨论渐入佳境,来自农业合作社的代表、种粮大户以及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人员等纷纷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管护工作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数据说变化,良田变“粮田”成效看得见
坝坝会上,一组组数据也勾勒出了广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绩单”。自2024年4月广汉市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国债及地方配套资金1.185亿元,在连山、金鱼两镇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改造提升3万亩。随着11月主体工程全面竣工,这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沃野展现出新气象,灌溉保证率提升至90%,机械化率突破90%,带动了农民人均增收。
在金鱼镇的麦田边一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铺满田野,生机盎然。种粮大户刘健表示,“以前这里‘旱涝两难’,有了水网闸桥后,变成了水旱从人的万亩良田!”刘健口中的水网闸桥是2024年底陆续竣工的,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三网”建设的一部分,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望天田”解渴,还有“智慧田”的未来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前,广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75%,许多地区的农田依然是“望天田”,即靠降雨灌溉。同时,水利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体现在灌溉上,一些地区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渠道老化、渗漏严重,直接导致“上游水漫田,下游无水用”。
转机始于2020年制定出台的《德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陈道全介绍,围绕《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了15类78项具体建设标准,为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每年我们都看得到变化。”刘健说,2024年,自己的农场粮食年产量达690余吨,创下新高。当前,金鱼镇土地调形、塘堰标改、渠系建设已基本完成,笔直道路和规整田块初见雏形,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机械化作业、生态友好”目标。
据了解,广汉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同步推进“智慧农业”配套,建成智能灌溉闸门50余处、土壤墒情监测站12个,实现20%的农田灌溉“远程操控”,水损率从40%降至15%,真正让“靠天吃饭”变为“科技种田”。
“望天田”变“智慧田”,物联网赋能现代农业生产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自连山镇的种粮大户杨萍深有感触。在连山镇棉花村,千亩小麦长势喜人,现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不断提升,近年来的灌溉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种粮人不再扛着铁锹守水口,而是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智能闸门,水流顺着管网精准流入田间。“以前浇地全靠土渠,水还没到田里就漏了一半,现在点一点手机,水直接送到地头,省水又省力。”杨萍感慨道,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前,遇到洪涝灾害,种粮人可笑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小田变大田,道路织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粮食产量得到了保证。
“这里就是未来的‘智慧田’的样子,农田渴了,通过物联网,自动调节闸门开合,精准配水到田;反之,涝了及时排洪,确保产量不受影响。”广汉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广汉已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今年已储备建设项目5.4万亩,待国家审核下达。
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智慧农业赋能从建设攻坚到长效管护广汉市正以“建管并重”的思路书写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