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眉山天府新区绘制“农作物种植一张图” 开启智慧农业新征程

来源: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08   作者:未知   点击:2次

小麦即将归仓,油菜籽粒饱满,水稻秧苗在田间茁壮成长,正值春耕春管的关键时节,眉山天府新区的田间地头一片生机盎然。
4月17日,央视《朝闻天下》以《十颗卫星为天府粮仓“数字画像”》为题,报道了眉山天府新区依托“环天星座”卫星遥感技术与“空天地一体”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这是近年来眉山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积极探索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转化,赋能智慧农业的真实表达。
牢记嘱托,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卫星资源优势,依托卫星遥感数据,配合田间物联网设备,全省首创描绘了“农作物种植一张图”,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数字底盘,全面提升数字化表达、管控与服务能力,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一)卫星“作画”,为天府粮仓添“智翼”。
4月24日,在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该公司的遥感监测大屏上,新区全域的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尽收眼底,卫星遥感技术的精准监测让每一寸土地的状况都清晰可见。
离地面500多公里的太空中,10颗卫星每月扫描这些农田,通过高频次遥感影像分析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AI算法,对作物长势进行数字画像。
“卫星的分辨率是0.5米,可识别到非常细致的田块,一旦发现农作物长势不好情况,便会将信息推送至农业农村局和相关农户。”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振宇介绍,由于不同农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颜色、纹理等特征信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快速精准识别农作物类别、提取种植面积和分布情况,并对农作物苗情、土壤墒情和灾情等进行监测、分析,还能对农作物产量进行预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新区耕地面积达30万亩、占新区全域的29%,亟需通过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管理。因此,新区一直致力于探索卫星遥感数据应用转化,赋能智慧农业,成功打造了涵盖耕地保护、土地经营、种植监测、社会化服务等板块的“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慧农业正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今年,新区将之前的“天府粮仓”数字化平台进行进一步升级打造,绘制了“农作物种植一张图”。
“农作物种植一张图”包含了耕地保护、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农业保险四大板块。
四大板块深度融合“环天星座”的天地一体智慧体系,通过“北斗+遥感+AI”智能技术,实施智慧监测、开展智慧生产、提供智慧服务,将全域村、组的农作物种植类型、面积、长势等数据及种植大户经营信息集成到统一的数字地图中,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农”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为新区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良农、良策赋能,助力新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二)精准动态监管,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这条路疑似没有按规定建设,大家看,黄色是规划建设的路线,红色是当前建设的路线。”在耕地保护板块,工作人员发现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立即通过系统一键向有关部门发送了预警信息。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而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筑牢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石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农作物种植一张图”中,高标准农田管理将新区全域高标准农田从规划、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到管理利用的全流程绘制到“图”中,实现了全流程动态监管。
“这就非常便于管理,我们一图就可以读懂全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比人力监管更精准。”新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从设计期就开始纳入一图监管,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高标准农田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后期建设反复情况,全流程监管也更有利于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切实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筑牢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才能牢牢端稳饭碗。
“农作物种植一张图”还通过“AI+遥感”智能监测技术,对新区全域开展耕地“体检”,依托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建立耕地现状数据资产目录和问题台账,将“非农化”和“非粮化”监测耕地占用底数与卫星遥感实时动态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比对,及时同步更新合法审批耕地,确保全域耕地应保尽保。
不仅如此,“农作物种植一张图”在日常监管中,还会及时有效地将监测到的农作物信息发送给相关负责人,让数据“跑路”,助力农业生产监管更高效。
“青龙粮食现代农业园区的小麦种植区疑似发生病虫害,请及时处理,避免影响收成。”近日,新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手机收到该短信后,立即组织农技人员前往现场察看处理。
“这个提示真的非常方便,你看,连发生病虫害区域的导航都有,直接点对点。”新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说,“以前,我们想要了解全域农作物生长情况,只能靠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抽样监测。现在,只需要根据卫星拍摄的关键期影像,进行数据处理,做一些必要的田野调查,就可以准确了解,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让农技指导更及时。”
今年,该系统运用到春耕生产中,对春耕监测、管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一键操作,让科技惠及农民。
“今天将有中雨。”近日,新区龙马镇万古村农户刘建军准备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时,手机收到一条由“新眉农服”系统发来的实时天气信息,于是暂停作业。“非常方便,上面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农事的众多方面。”刘建军对“新眉农服”系统赞不绝口。
“新眉农服”系统是新区“农作物种植一张图”专门服务农户的平台,它以“环天星座”卫星影像数据为支撑,包括农机服务、灵活用工、培训报名、信息服务等板块,简单易操作,可实现农户点单、平台派单、就近服务,真正让科技惠及农民。
通过微信小程序进入“新眉农服”系统,农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家农田的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信息。这些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物联网设备监测结果的信息,为农户提供了精准的农情参考,帮助他们及时采取相应的农事措施。
“新眉农服”系统与田间物联网设备联动,农户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灌溉、施肥等设备,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例如,当土壤传感器监测到土壤水分不足时,农户可以远程启动灌溉系统,无需亲自到田间操作,如此智能化生产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同时,该系统依托GPS定位技术,实时监测农机的分布、状态及作业进度,实现农机智能调度。农户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农机作业,该系统会根据作业需求和农机位置,合理安排农机设备,提高农机作业效率。此外,该系统还整合了200余项社会化服务环节,吸引40余家机构参与,为农户提供农经权流转、农技指导、用工匹配等服务。
通过“新眉农服”系统,还可以遥控指挥农事生产。从农情信息实时获取到生产管理智能化,到社会化服务对接,再到保险理赔便捷化,全程都可实现一键操作。
“尤其是保险理赔,为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让我们更有信心放心种植。”刘建军感慨地说。据新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基于近3年“遥感+AI”数据分析,“农作物种植一张图”建立了全域28万亩耕地种植档案,为农业保险验标、定损提供精准依据。在发生灾害时,系统能够快速评估损失情况,联动金融机构实现“按需投保、快速定损”。
在新区的田间地头,一场农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通过“环天星座”卫星遥感技术和“农作物种植一张图”,这片土地正从传统农业迈向智慧农业的新时代。
智慧农业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农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新区将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和高效化,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 :028-86697625
  • :028-86697625
  • :1211200839
  •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1栋11层1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