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三位一体”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6-03-17   作者:未知   点击:1115次

     如何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浩翔农牧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亚飞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的标准,提高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盛自己生产的粮食”,就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围绕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如何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扎牢耕地保护的“篱笆”,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这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守红线——保护好“饭碗田”

  “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十二连增’,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农业是经不起大起大落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要保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始终守好我们的“口粮田”“饭碗田”。

  然而,如何守住红线?一些代表委员建言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车黎明提出,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要保护好耕地的耕作层。“耕地耕作层是长期形成的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优质表土,是耕地的精华。因此,建设占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须由原来的弹性管理变成刚性管理,并将其作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报批方案内容,予以审查。”

  围绕扎牢耕地保护的制度“篱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惠民建议,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逐步减少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控制新城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新增用地规模。

  提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藏粮于地。耕地数量18亿亩的红线不能破,但是耕地质量退化更是隐患和内伤。”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副调研员谭志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种植1亩玉米,每年就要从黑土地中夺走12公斤养分,直接造成土壤养分亏空。“长期下去,土壤理化不良、生物性状变差,地硬了、地瘦了,蚯蚓没了、青蛙少了,肥力确实下降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供应面临挑战,这一现状亟待打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夏涛认为,首先应完善管理体系,落实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责任;其次,需要加大投入,规划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第三,应该提高创新能力,因地制宜开展耕地综合治理。

  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廖永林表示:“如果能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既可以确保粮食安全,又能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腾出更大的空间,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基础条件。”

  既要加大投入,又得明确责任主体,从建管机制上进行探索。夏涛建议:“可让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承担建管用的责任,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多方筹集涉农资金集中使用,让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到实处。”

  保生态——筑牢绿色屏障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唐明认为,耕地的土壤在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她建议:加快出台土壤环境保护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法律手段遏制土壤污染进一步扩大。

  “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资金投入量大,要想切实取得成效,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刘正军建议,国家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考虑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用于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王学求说,要使用先进技术对土壤状况进行甄别,分类管理。已经污染的,可以首先进入城市建设用地使用范围,尚未污染的,一定要加强管理,防止垃圾围村、工业污染等问题导致进一步的土壤污染。他认为,土壤的管理和治理不能再走粗放式管理和撒胡椒面式的保护,针对不同土壤设计不同的使用和保护办法,要加强源头管理,不要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如何更好地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致公党中央在一份书面发言中提出,要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良田建设,积极利用土地整治调控国土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格局这一工具,调整城镇、农业、产业、生态等用地空间,全面提高生态农田比例。

  • :028-86697625
  • :028-86697625
  • :1211200839
  •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1栋11层1178号